1.png

 壹、計畫概述

    88風災過後,在日昇之鄉的多良,由政府與民間的力量相互結合,利用漂流木資源,發展台東文化創意產業,以多良國小舊址成立訓練基地「向陽薪傳木工坊」。

2.png   

  「漂流木應用於臺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由承德油脂公司捐贈專款1000萬元,林務局委託「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共同合作,使原住民朋友可在各自的社區內分別成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工坊,以發展出具有生活、生產與生態永續社區的理想。

    計畫執行至今,推動相當順利,其中有幾個重要的工作分別在伙伴志工的努力下順利達成預定進度和目標:

一. 多良國小的舊址使用:    在桃源國小鄭校長和大溪國小林校長的幫忙之下,租用的手續順利完成,同時也取得地主願意租用進出道路。

3.png  

二. 多良國小校舍的整修:     在廖聖福主任和陳懸弧執行長的幫忙之下,建築物的改善和水電的修復等等已經完備,下排教室前的圍籬也已改成木平台,提升整體環境的美觀。辦公室都已經隔間和裝潢完畢使用中。

三. 大壁畫的製作:    經莊文毅老師夫婦的幫忙,寒假期間帶領13位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同學日以繼夜地努力完成製作。

4.png  

四. 漂流木的備料:    感謝廖聖福主任幫忙四處尋找可用的漂流木,再經由栗東木業的林仲成老闆幫忙製材,目前在下排教室已經被有多種楠木、台灣杉和烏心石等板材等待陰乾後可供後續應用。林老闆也把他珍藏二十餘年的烏心石和台灣櫸的角材,提供給我們做比較精緻用品的使用。由於88風災所帶來的漂流木,沒有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就製材完畢,等到我們「向陽薪傳」木工坊建設完成之時,許多容易腐爛的木材都已經無法再利用,因此目前大都由廖主任四處尋找民間所收集的可用材料當中。我們也在去函詢問林務局是否可以協調公部門,提供相關材料當中。

5.png  

五. 創意木工的訓練:    在七月裡,廖主任已經培訓兩梯次,成果相當好,有的學員(例如在新興部落、愛國埔部落)自行成立工作室,有的學員希望能夠在多良下排教室成立較大規模的工作場,這些工作我們陸續處理當中。

6.png   

六. 木工機械生產的培訓(單位積木):    此一部分在廖主任引介之下,得到前公東高工黃清泰校長願意擔任教授重任,從DIY機器設備的購置,到學員培訓和生產線的安排等等,都已經順利的如期完成,目前都已經可以生產包括七巧板、單位積木基本、台灣磁鐵貼、蘭嶼意象紀念品..等等。本計劃能夠得到黃校長的幫忙,真的有如李董事長夫人所言「奇異恩典」!

7.png    8.png

七. 管理人員的聘用: 計畫執行之初,係由陳執行長辛苦的建立起相關管理基礎,之後由兼任原愛工坊協會秘書工作的廖夏子小姐兼辦四個月的行政工作,讓整個行政管理越來越上軌道。目前聘用本計劃之專案經理陳瑞隆先生,原本也是公東高工的傑出校友,之前在大陸擔任廠長之職,為了就近能夠照顧家庭特地返台一起在多良打拼。因為其工管經驗,慢慢地已經將木工坊整個工作的場所建立起規矩和制度,同時處理對外的各項事務,整個計畫的管理已上軌道。目前在木工機械生產線上,也在黃校長培訓的學員當中,發掘一位多良部落的張明義先生,他也是公東高工木工科畢業的校友,知道在自己的故鄉有一個可以發揮木工專長的工作,就辭掉原有的工作返鄉加入我們的工作團隊,同時也可以就近照顧家庭。我們已聘用他為木工廠的廠長,來管理自己的族人負責內部的生產工作。

9.png  

  

八.「向陽薪傳」計畫的網頁建立: 在台東大學王文清教授的指導下,已於5月中旬完成。

九.後續的計畫推動包括:

1. 生產的品質和效率的提升:   希望能夠訓練參與工作的學員可以生產更高品質的產品,以符合品質的要求,並且能夠做到跟外界既有的工廠生產有同樣的效率。

2. 開發獨特的產品:   除了既定的單位積木之外,也希望能夠研發屬於「向陽薪傳」的特色產品。從學習別人的作品開始,做到有自我品牌和特色之高級物件。

3. 吸引更多的人願意參與木工生產:   繼續培訓當地原住民加入生產行列,同時發展「客廳即工廠」的代工制度。未來更希望將此地發展成為「向陽薪傳木工技藝樂校」,讓全台灣喜歡木材和木工的朋友,有一個學習的場所。

10.png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時間:6/29 (三)~ 7/8 (五) 十天

費用:全程參與約 5300元/人    (部分會由辛老師的贊助款補助,數目依人數決定) 

住宿200/天 吃飯150/天  新竹台東火車約 890/趟   可依個人參加時數計算費用
 
主要計畫內容: (基本上以待在木工坊為主)
(1) 訪問向陽薪傳經理、廠長和師傅們
(2) 實地觀察作業情形
(3) 協助規劃展示空間和咖啡屋
(4) *if*  提些具體的建議
 

一頁企劃書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年樹人‧原愛清華」 

─青年協助部落產業重建計畫 

竹蜻蜓災後重建志工隊,自前年八八水災後成立以來,已經持續服務災區長達兩年半,是目前協助部落重建僅存的學生團體。我們深受部落災民重建家園的堅毅所感動,決定跨越族群、克服許多的條件與限制,持續不斷地陪伴他們、攜手向前邁進。

因此我們結合清華百年校慶,透過與部落工坊合作製作紀念品的方式,將清華傳統的人文思想與社會關懷的脈絡,結合原鄉傳統文化工藝,以喚起更多青年共同關心台灣重建議題以及原住民文化。生產過程中,配合社區人力,提供小額收入給需要的家庭,紓解緊張的家庭經濟問題。

本計劃的合共對象有台東的九鳥陶燒、原愛布工坊以及向陽薪傳木工坊。我們共同設計「百年樹人」系列的校慶紀念精品──樹人包漂流木紀念曆樹人陶

【購買方式】

我們將於4/24(日)校慶園遊會,竹蜻蜓災後重建工作隊攤位義賣。現場亦有「寫卡片送愛心」的活動,讓我們一起為災區重建注入更多希望。

【所得運用】

紀念品義賣的所得將全數捐給台東原愛工坊協會,並以社區為單位,協助卑南、太麻里和大武鄉的社區工坊以及社區發展協會,提供他們重建計畫的資金來源,以保護更多受難的家庭。

【活動資訊】

Facebook 活動: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117697734973588

負責人: 林彥甫,E-mailtomjordan35@gmail.com


**~~~~~~詳細的計畫內容請點選右列文章表~~~~~~**


以下紀念品每款限量100個,會標記身分1~100

因此每個紀念品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敬請把握機會!

一、【樹人包】

l   規格31CM23CM4CM

l   材質:帆布製防水材質

l   顏色:紫色

l   設計理念:以手工繡畫,刺上象徵清大百年校慶的圖樣,另綴有排灣族傳統百步蛇紋文,象徵守護與傳成的意義。

l   功能:可置於公事包內、可單提或置於公事包內,單邊有三個多功能袋,可置文具、零錢、手機、A4文件等物。

IMG_2259.JPG 

正面有"百歲清華"的十字繡,每方格0.1*0.1cm!

 IMG_2254.JPG  

右側為多功能設計

IMG_2273.JPG  

十字繡紋提把

 

二、【漂流木紀念曆】

l   規格:長21CM 寬15CM高4公分

l   材質:漂流木、月桃葉與陶珠

l   設計理念:以清大的精神標誌與象徵幸運、守護的黃橘綠三色(排灣與魯凱藝術)為主圖相互呼應,襯出現代與傳統的結合,有別於目前使用的校慶標章,盒蓋上鑲嵌排灣族傳統陶珠與雕刻,凸顯出「百年樹人.原愛清華」計畫中,別出心裁的設計與美感。

IMG_2208.JPG

多用途的積木月曆

 IMG_2218.JPG  

盒蓋上有排灣族傳統陶珠

 IMG_2209.jpg

盒蓋可轉變為支撐架

 

三、【樹人陶】

l   規格:直徑9CM  高11CM

l   材質:柴燒落灰釉(かいゆう)、緞燒土

l   設計理念:柴燒作品在台灣相當罕見,其中每一座柴窯都因結構有獨特的色澤,灰釉變化多端,每一件落灰作品完成後所呈現的樣貌完全不同,在環境條件底下,獨特的火痕讓單座的柴窯每一次的作品色澤都不同。

此次作品使用將被丟棄的漂流木作釉藥材料,從一件作品見到一座森林,見到環境與人,重新定義環保與藝術,強調「廢棄與再生」之間的觀念應用,用集體創作、呈現百年校慶活動不同的面貌。

IMG_2166.JPG  

有如沙漏般的自然落灰釉

IMG_2180.JPG  

底部有"百歲清華"的字樣

2011-03-09 15.25.49.jpg  

高溫燒陶後出現的礦物結晶,會閃閃發亮呦!

以上紀念品每款限量100個,會標記身分1~100

因此每個紀念品絕對都是獨一無二的,敬請把握機會!

【購買方式】

我們將於4/24(日)校慶園遊會,竹蜻蜓災後重建工作隊攤位義賣。現場亦有「寫卡片送愛心」的活動,讓我們一起為災區重建注入更多希望。

負責人: 林彥甫,E-mailtomjordan35@gmail.com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年樹人 ‧原愛清華

─青年協助部落產業重建

國立清華大學

竹蜻蜓災後重建志工隊

 

計畫負責人:林彥甫 

竹蜻蜓團隊:陳文耀、陳怡全、蔡弘萱、羅雅之

            戴敬芳、張瑋芳、詹宗翰

 

壹、緒論 :

 

一、緣起

1.災後重建與青年行動

八八水災發生之後,全國青年陸續在各地發起志工行動,清華更是全校動員,人力與物資大量投入,清華大學在當時對清華人支持,更成為此次行動中全國青年的重要資源,青年的串連行動從當時開始醞釀,經過一年多來的行動,我們從經驗中反省,跌倒、再爬起來,學習團隊合作並且發揮1+1>2的力量,途中我們認識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越過文化的籓籬,與在東部受災地區中,同樣有志於重建工作與社會關懷的朋友,進一步形成夥伴關係。透過不斷的審視、調整腳步,獻出己力於重建工作的網絡,與部落共同尋找新生的契機。

2.深受災區居民重建家園的堅毅所感動

對災區朋友來說,很多團體來來去去,卻少有外界團體願意傾聽他們的心聲,並且深入了解在地文化歷史,我們不以服務者自居,突破地理的限制,以同理心與服務學習的主動精神,尋求與部落協力發展的合作模式。竹蜻蜓災後重建志工與東部災區民眾長達一年多的相互陪伴、支持下,獲得當地居民的認同與支持,有機會親身參與各社區工坊的活動以及行銷計畫的執行。過程中,志工將資訊定期傳送回社區,與部落青年交流,在過程中,看到他們在經歷失去家園的痛苦中站起來,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勇氣被「活」了出來,深深的感動著我們。 

3.清華人百年發展與台灣社會需要,緊密結合

清華百年校慶,校內各項慶祝活動開跑,許多以百年為主題的紀念品一一推出,無不希望能讓各界朋友感受到清華的活力與新氣象。因此我們也期望能結合百年校慶,與當地社區工坊合作共同製作紀念品,透過在學校義賣的方式,喚起更多人共同關心台灣災區重建的議題,並將收入所得全數捐贈給社區重建單位,為他們注入更多希望,讓清華大學除了在教室中教導知識,也在社會中樹立未來領導者。

二、目標

1. 透過「服務學習」自我成長

藉由體驗書本以外的經驗與知識,更加了解自我與外界的關係,並使習以為常的刻板印象得以轉化,主動參與並積極發展「學習」環境,對於社會產生持續而有力量的結構性影響。

2. 帶動社區新發展

集體行動是社會變邊的基礎,透過計畫的方式促使社區有機會投入具有生產力的活動,讓社區民眾因而產生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培育工藝人才,促進部落就業、發展在地原住民文創產業的經驗,利用在地材料,落實結合在地知識與全球經濟發展模式,逐步帶動原鄉部落、地方、部落群體及區域的整體發展。

3. 實踐教育改革

在大學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們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真正看到災區部落的需要,除了多方瞭解與反思,並將想法實踐。在清華這樣特殊的氛圍中,萌芽、茁壯,積極尋求機會發展,落實社會關懷。從教育看到社會視野,轉化災難成為祝福,將成為清華人百年傳承的美好見證,並影響往後大學「服務學習」的發展以及可能性。


貳、計畫內容: 

一、事前準備 

1. 了解部落文化與社區發展

首先我們邀請在清華就讀的部落朋友來為我們介紹排灣族和魯凱族的文化,再透過與社區發展總幹事─歐美惠以及台灣好基金會駐點人員─郭香君等聯絡管道,得之當地災後重建的現況和需求。我們也多次與工坊的媽媽們進行訪談,甚至親自到她們的家中了解,希望能進一步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是我們跟現行的公部門或是社福團體最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深信要先了解他們的文化和需求,才能給予最適當的協助。

2. 藉由體驗深化情感

親自拜訪各個部落工坊,並實際動手製作陶珠、編串手環項鍊,甚至與工坊媽媽們討論、設計款式,而自己親手製作漂流木椅,也讓我們知道漂流木的多種用途。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透過一連串的體驗,培養對手工藝品的情感,實際了解到部落工坊現在面臨的困境,試著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3. 透過活動設計吸引更多人了解並參與

藉由了解各種陶珠圖案所代表的意義,以及編寫工坊媽媽們的生命故事,我們透過每個月在清大成功湖畔舉辦的竹蜻蜓綠市集販售,努力把排灣文化和部落奮鬥的故事傳達給每一位願意付出愛心的人,並記錄下他們寶貴的意見,再回饋給工坊的媽媽們。此外,我們也請部落工坊的媽媽們來清大教學生製作陶珠,並在竹蜻蜓綠市集提供現場學習編串一條自己專屬的陶珠飾品。透過活動,串連媒體以及青年網絡,我們讓更多人看見部落重建的足跡,吸引他們對於社會議題、原住民文化的關心。

4. 尋求改變未來的力量

「滿月季」,是排灣族的傳統慶典,但因為戒嚴而消失已久。如今因為當地青年人希望團結各部落的力量又再次重現。我們很榮幸有機會參加首次在台東金峰鄉歷坵部落舉行的聚會,也和各部落結為聯盟。藉由與部落青年的對談,我們將更容易交流彼此的意見,共同為八八重建之路和部落社區發展奮鬥,成為一股改變未來的重大力量。


 二、規畫項目

1.校慶紀念品

  (1)創作過程

l 畫設計圖:結合百年校慶LOGO和排灣族圖騰

l 取得校方授權:尋求葉銘泉副校長同意

l 與合作工坊共同開發樣品:團隊利用12初的周末及寒假共7天到台東各工坊參與樣品討論。

l 正式生產100套紀念品:估計耗時1個月

l 包裝設計

l 製作紀念品與計畫說明手冊

  (2)活動設計

l 透過校友會發送電子報:向清大校友宣傳本計畫的意義與紀念品義賣資訊。

l 安排校慶公開儀式:在校慶典禮上,將編號「1」與「100」兩套別具意義的紀念品贈送給學校。

l 校慶遊園會擺攤義賣

2.後續計畫

     (1) 盈餘使用

l 回饋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竹蜻蜓工作隊曾受到基金會許多的幫助,想藉此機會表達我們的謝意。

l 以社區為單位提供重建資金:由於南台東縣不容易受到公部門的重視,因此我們以社區為單位,協助卑南、太麻里和大武鄉的社區工坊以及社區發展協會,提供他們重建計畫的資金來源,以保護更多受難的家庭。

  (2) 回饋部落

l 協助工坊建立合作模式:將這次校慶紀念品從設計、打樣、行銷、販售和成果整個過程分享給各個合作工坊,做為他們在往後開發新產品的範例。我們也會根據顧客的意見回饋,向工坊建議往後的產品發展方向以及市場機會。

l 再會部落青年:我們受邀參加第二次的滿月季,相約在大鳥部落進行第二次青年對談,內容將包括如何行銷南台東,以及開發觀光路線的可能性。

参、預期成效

一、     對社區重建實際的幫助

透過設計紀念品,協助部落工坊了解研發新商品的流程,並注入不同文化的美感價值,引發更多可能性。紀念品的義賣所得將以社區為單位,協助卑南、太麻里和大武鄉的社區工坊以及社區發展協會,提供他們重建計畫的資金來源,以保護更多受難的家庭。

距離八八水災發生已經過了一年多,外界對部落災區的關注也逐漸減少,可是當地面臨的許多重建問題才正要開始。我們透過如此深具意義的紀念品,必能向外界發聲,讓他們再次看見在台灣的另一個角落,還有一群人正努力從一場災難中重生。然而更重要的是,當全球氣候愈來愈不穩定,災難變得愈來愈頻繁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更多的救災和重建問題,藉由本次的計畫,我們將在大家面前呈現出部分的樣貌。

二、     讓各界朋友感受到清華的活力與新氣象

以往清華大學的學生在社會議題關懷的參與度上明顯不足,雖然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但是在和其他學校或NGO團體合作時,對方往往還是有對清華以理工為主導的刻板印象。當媒體關注本計畫的行動時,必能讓許多人看見我們在災後部落重建的持續付出,進而意識到,百年校慶後,清華大學的整個教育脈動也朝著社區關懷的方向在努力、茁壯。

三、     組織內部的成長

能夠結合校慶活動,與部落工坊共同執行如此龐大的計畫,真是個難得的機會,從最開始的陌生到彼此相互了解,當中所培養的默契和信任感,都是組織未來發展的重要資產。當然團員也實際參與討論原住民和災區重建的議題、交流計畫的理想與實踐方法、協助社區工坊的發展以及運用行銷和宣傳的策略等等,種種的經驗和知識,能夠快速地累積組織的能量和資源,強化往後執行計畫的能力。

四、     增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藉此計畫將提高學生對「服務學習」的了解以及參與度,讓有潛力、滿懷抱負的學生也能夠加入服務社會的行列,並增進學生在有興趣的議題上,自主觀察、學習的動力。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九 鳥 陶 燒】

九鳥陶燒.jpg  

廖光亮,排灣族,九年前在卑南鄉山上,創立九鳥陶燒工作室,培育原住民投入陶藝創作,這幾年不斷將原住民的生活情感,融合在陶藝作品,展現出台東獨特的陶藝創作,並積極參與土坂部落社區發展。

九鳥陶燒的山下,是一整片釋迦園,每到收成,農民總是將釋迦樹枝及葉子進行燃燒,廖光亮為了將本土特色展現在陶藝創作,極具巧思的用釋迦灰當成釉料,把台東特產釋迦融入陶藝之中,燒出非常特別的作品,古樸的黃色和淡淡褐色。

廖光亮偏好柴燒的自然古樸之感,而燒窯的溫度必須在一千二百度左右,每當窯的溫度因天氣因素上不去時,作品已經放入窯中,無法收回,只能不斷加柴,盡力增加溫度,最後看到辛苦作品成形,並且展現出乎想像的色澤時,心中的成就感和喜悅,就是堅持藝術創作的動力。

為了讓柴燒更穩定,廖光亮與工作團隊自行研發出能在瞬間加溫,更省時省力的「柴窯」,在溫度上掌控得更好。要目前為止,全省只有三座,所以很多人上山體驗捏陶樂趣時,九鳥陶燒的柴窯,總讓人為之一驚。

藝術對九鳥團隊來說是文化的傳承,每一件陶藝創作,都是生活的詮釋,雖然創作之路充滿艱辛,但是堅持在原鄉,用陶土豐富生命,將生命不斷創作。

 

 


 

【芭 伊 工 坊】  

芭伊工坊2.jpg

去年的八八風災,對台東金峰鄉嘉蘭部落的居民來說,一時之間讓人無法消受,為了繼續謀生,台東金峰鄉嘉蘭芭伊工坊便在活動中心的狹小走廊空間上,開始了第一次的課程、第一次的燒窯、和第一個串珠……,希望能扶持十個經濟弱勢的家庭。如今,芭伊工坊的媽媽們要用自己手做的力量,勇於面對挑戰,對生命不妥協的真誠,是芭伊工坊的媽媽們藉著陶珠展現的新希望,透過這份愛與勇氣訴說著她們的生命故事,也藉此感謝所有關心嘉蘭部落的朋友們。


 

【原 愛 布 工 坊】

原愛布工坊.jpg  

新興國小是間容納九十幾個學生的迷你小學,位於台東金峰鄉山坡上,來這裡就學的,幾乎都是原住民小朋友。學校中央,是紅土操場跑道,從校長室這跨過操場向遠方望去,則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校長與學校老師不僅負擔學生的教育責任,並進一步思考,如何讓學生都能有安穩的家,父母能陪伴在身邊,因此有了原愛布工坊,提供社區媽媽們從頭學織布、學打版、學剪裁等技能學習,動手做布包、手機袋、背包…,同時學習販售。

原愛布工坊,為她們帶來了無比的希望。讓她們得以成為改善家庭經濟的那雙手。這對她們而言,就是重要的支柱,支持一個家穩定走下去的重要力量。

原愛布工坊的商品,大量使用了原住民十字繡編織法,讓原民文化得以在當中被傳承,被轉化,成為具在地特色的時尚設計。商品傳達出濃濃的手製感,帶來使用時更深刻的幸褔。

網站:http://yuanai.ttcplay.tw/

 


 

【原 愛 木 工 坊】

原愛木工坊1.jpg    

「原住民們,流著大自然的血液,木工坊的創作者,個個都是好手。一塊塊木頭,在他們手上,變成了一件件不可思議的手創木製品,流露濃濃樸拙的手工味,一看,就會讓人愛上。」新興國小的前任校長鄭漢文,濃濃的眉毛,光亮的神采,自信地向大家介紹著原愛木工坊的商品。

三年前,新興國小開設了原愛木工坊,協助在地失業的原住民爸爸,學習做木工,讓他們得以不用在城市裡打零工,而能留在家鄉照顧妻小,最重要的,還給他們一技在身的尊嚴與滿足,協助更多原住民家庭展開了穩定的生活。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老師」、「當一個人的心靈穩定了,就能用更開放的心胸接受更多可能。」新興國小的教職員,不僅為學校教育盡心盡力,也將對孩子的愛,擴及對更多家庭的愛,協助更多家庭,開創新生活。在他個人這段生命歷程裡,書寫了教育者的另一種可能,也為許多偏遠地區的家庭,注入了滿滿的希望。

 


 

【向 陽 薪 傳 工坊】

向陽薪傳木工坊1.jpg    

2010年8月8日,八八風災一周年,在日昇之鄉的多良,由政府與民間的力量相互結合,利用漂流木資源,發展台東文化創意產業,以多良國小舊址成立「向陽薪傳木工訓練基地」,並於下午2時辦理開幕典禮,熱鬧非凡。

林務局表示,「漂流木應用於臺東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由承德油脂公司捐贈專款1000萬元,林務局委託「清華網路文教基金會」共同合作,使原住民朋友可在各自的社區內分別成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工坊,以發展出具有生活、生產與生態永續社區的理想。

根據過去推動木工坊的經驗,由於每一處工坊能夠容納的人數有限,所能夠照顧得到的家庭也是有限,因此本計畫在評估工坊所需空間大小,以及能夠照顧到的區域範圍後,選擇以太麻里鄉多良村閒置多年的多良國小,為木工坊核心基地,可以藉此推廣到台東地區其他偏遠部落,以個體戶在家製作,工坊協助銷售的方式,建立集體合作的木藝文創產業。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極端氣候時代下的「生存」與「生產」

發表人:周克任

中文摘要

綜觀莫拉克颱風與全球各地氣候變遷事件,因地球暖化引領全球進入「極端氣候」的時代已然開啟,氣候災民的數量也逐日攀升。極端氣候即可能成為一種年度的常態,深深影響人類的生活模式。若未能適應與接受此劇烈轉變,不論生存或生產模式還是頑固的以舊思維進行,那麼氣候災民轉型為難民或暴民,只是可預期的人類悲劇途徑。

生存代表的是趨吉避凶,使變動之際,能有最小維生體系及最小傷亡的風險規劃,特別是社區規模的自主性避災或救災能力;生產代表的是正視生產環境的變遷,認知傷害的根源,揚棄「商品化邏輯」的規模量產V.S.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找到與自然共處的新生產途徑。

本文將以屏東縣來義鄉災後重建的「部落避災」機制的建立實證,以及規劃中的「山林產業」計畫,用以說明極端氣候下,原鄉在「生存」與「生產」新模式中,如何建立適應新的環境變遷。

 

  關鍵字:極端氣候、社區避災、莫拉克風災、八八災後重建、民族發展、遷村、山林守護、生態旅遊、傳統領域

 

壹、    緒言—接受極端氣候的常態情境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台,造成南台灣百年來最大的洪災,產生包括土石流、山崩、洪水以及因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造成的家園與土地生產設施的大規模摧毀。災後不久,經水利單位進行非詳細的初估發現,高屏溪至少尚有三億立方米以及林邊溪至少尚有一億立方米的土石,在鬆軟的非穩定地質結構狀態下,仍有受到下次汛期風暴潮的降水帶動並造成二次災害的高頻率。

在這樣環境破碎地質不穩定的狀態下,水利署、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與林務局等負責流域整治的機關,也認為高屏溪或林邊溪等流域,必須經過約10年得自然平衡後,才有辦法真正建構流域整治重建的有效防災策略與計畫。但如果這期間,仍有出現如莫拉克等破全球紀錄降水的災難發生,那麼恢復期更將延後,防災的工程與非工程計畫,均難以達到聚落保固與流域週邊土地產業維護的目標。2010年9月19日凡那比颱風來襲,以大於莫拉克的時雨量,不僅造成原八八災區中來義村東部落二次災害,更創造許多易淹水的新災區如高雄市、岡山鎮、屏東市及枋寮鄉等,除了更加證實極端氣候時代的來臨,且對於水利防災工程設定的50到200年重現率的各項設計標準,進行無情的挑戰,充分印證現有防災體系無法因應極端氣候時代的結論。

因此,對應於災後的各項作為包括減災、避災、應變、重建或再造等,均需接受必須在每年汛期的變動後,進行動態式的修正與適應能力,接受極端氣候從變數轉為接近常數的動態認知,方有機會對應於人們於「生存」及「生產」的新應變力,至於生態面上僅能同意並揚棄「人定勝天」的價值概念,並接受改由大自然進行各類清洗重生的「生態變動與恢復」的劇烈模式,而非再窮盡精神探討如何以人為方式進行「生態復育」。

基於上述的背景探討,本文以實證紀錄分析方式,藉由作者於屏東縣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1],專案推動「社區避災機制」,使災區部落保持每年汛期之間建立「生存」的基本生命保全機會;另外也專案推動「山林產業再造」計畫,嘗試評估面對遷村之部落是否可以結合傳統領域建立山林經營產業,以維繫文化臍帶的「生產」方式。因此本文將說明此「生存」與「生產」方式與大致過程,藉以作為其他災區可分享之經驗。

貳、    極端氣候下的新生存模式—社區避災

我國政府於洪災或風災的防救災體系,原本系以因應模擬台海戰爭的動員應戰與避難體系為基本架構,因此在鄉鎮村落範圍內,主要以民政動員體系的業務作為辦理機構。但由於台灣每年均有大型颱風的季節性侵襲,因此衍生出結合水利及警政消防體系的防救災系統,以工程強化防災保固以及災時的救災應變為主。

1999年中台灣921大地震後,出現複合式的災害,包括土石流與山崩,更在日後的汛期裡,由降雨導引出頻率更多的複合型災害,因此行政院提出並經由立法院通過「災害防救法」,主要目的是因應複合型災害建立跨機構的協商平台,使包括消防、水利、水土保持、國防單位、地方政府、鄉鎮公所等,逐一建立更符合實境的災害防救模式。此外,並特別將消防單位自警政機構釋出獨立,成立了內政部消防署。

在2000至2006年之間,由於多場颱風的侵襲,高頻率的土石流侵害導致921地震災區遭受更多的人員傷亡以及家園土地摧毀事件,使得對於社區參與災害應變的整備工作成為迫切的需求,因此國科會亦成立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規劃各類專業協助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並引用日本與歐美各國先進的社區防救災經驗與技術,建立「社區防救災」指導手冊與種子師資培訓,於中台灣相關災區社區、聚落或原住民部落,進行示範點的培訓與機制建立等工作。

莫拉克風災後,屏東縣政府推動第一階段社區自主重建計畫過程中[2],由負責專管的民間團體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邀請經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過去培育的種子師資,協助30個經縣府徵選通過的重建點,進行多場的「社區防救災」說明會。於2010年1月歷經屏東縣許多民間團體討論評估後,決定推動系列的種子培訓課程,由包括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及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共辦理三個梯次的培訓課程。

其中,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承辦社團中華溝通分析協會,於2010年3月參與內政部辦理甄選簡報時,提出建立「社區避災機制」作為年度優先計畫,雖然當時內政部在委辦甄選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內容中,並未列入此項業務,但日後經多方討論與會談後,內政部亦在考核指標中加入社區避災宣導的業務要求。

由於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的承辦團體,大多為社工機構,本就對於社區組織發展、產業重建甚至社區防救災等方向甚為陌生,因此在社區避災這個項次上亟需建立示範經驗與模式。是以,以「社區避災」為優先提出方案的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決定透過培訓、籌組部落避災小組、建立鄉鎮避災資源平台、環境致災點調查與現勘、高關懷族群避災後送計畫及桌上模擬演練等來自國家災害防救災科技中心提供的師資、經驗技術移轉等,依地方實況需求進行修正與模擬演練等。

由於各中心本就必須針對高關懷族群(原稱為弱勢族群)[3]進行調查、訪視以及建立福利輸送的個案服務等。因此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特別將調查表進行特別加附設計[4],包括增加對於孕婦、洗腎病患[5]的名單,以及後送志工配對、後送交通載具[6]需求以及後送指定收容處[7]等。

由於2010年5月23日梅雨的實際應變中,發現了包括中央氣象局預報豪大雨特報中缺乏總雨量預估表、高關懷後送收容處未明確指定、政府相關機構橫向聯繫未到位以及政府疏散撤離計畫中缺乏明確定位包括各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於收容安置所的角色與功能等,因此遂由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於屏東縣政府社會處辦理定期的資源平台會議上,正式提案希望評估修正。

雖然2010年9月19日凡那比颱風的疏散撤離,由於中央政府主動下達強制撤村令,使鄉鎮長有信心進行指揮動員,縱使來義村東部落發生二次災害,但卻達到人員零傷亡的成果。只是,大型颱風的來襲通常可以提早建立整備作業,但若逢梅雨或西南氣流造成的豪大雨,在缺乏預估總雨量表的評決策估工具輔助下,還是會使負責指揮應變的鄉鎮長難以判斷撤離時點,或有充分時間進行撤離動員。這在2010年10月梅姬颱風外圍環流造成宜蘭蘇澳地區的土石流傷亡事件上,均印證政府避災計畫在此的風險缺口。

因此,以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從2010年3月至今的「社區避災機制」推動實證過程中,發現必須持續推動約有五項因素進行修正[8],包括:

一、增加培訓具實證經驗的種子師資。

二、加強桌上模擬演練的培訓設計導引社區建構有效的避災組織分工與任務建立。

三、落實與檢視社區與政府之間的避災撤離流程與資源到位。

四、解決避難與中繼安置空間不足的問題。

五、強化應變指揮者(如縣市長及鄉鎮長)及其幕僚團隊的應變訓練。

參、    汛期遷徙與遷村狀態下的生產機會—山林產業再造

一、     無法判斷願景的變動

台灣歷史上一直沒有成功的遷村案例,特別是面對遷村頻率最多的原住民部落。從殖民統治的管理方便之強制遷移,或是面對各類天災導致的遷移,均使得以群聚為續存文化機會的原住民部落,隨著每次的遷移而逐步流失崩解其傳統制度、社群關係、文化歷史,甚至用來溝通的母體語言(台邦.撒沙勒,2009; 謝志誠,2008

統治者由於多為非原住民族群,且為來自中國的漢移民甚至是已接受資本主義商品文化洗禮之價值所組成,因此面對原住民部落必須考量遷移問題時,除了居住與基本公共建設為考量外,只能用商品化的邏輯來想像其面對的生產或就業問題,因此多為貼近邊緣農業、異國式旅遊商品或缺乏市場需求考慮的傳統手工藝輔導等。

莫拉克風災後,部份大型慈善團體基於921地震災後重建以組合屋建立中繼安置的經驗考量,認為管理成本太過浩大,因此向政府提出「永久屋」的概念來興設「不具備土地所有權」、「只可繼承不可買賣的地上權」、「限制原遷移地房屋的居住權」以及「不確認週邊發展前景」的新社區。由於不僅充滿許多對於未來前景不確認的變數,且並非所有受災災民可以申請,甚至必須面對遠離文化發源地之文化保存風險,因此從災後至今,出現多起大小抗爭與糾紛事件[9]

二、     與資本商品邏輯脫勾來思索—山林文化的價值

在原住民部落不論推動民宿旅遊、傳統手工藝發展或在地農特產,均得面對成本競爭的挑戰,特別是交通成本—運輸動線長以及逢汛期中斷之修復成本(特別是時間成本)。但由於近十年來,台灣本土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觀看方式,已從傳統弱勢照顧以及異文化對待,漸漸演化為不算深入的族群尊重以及學習探索的關係。部落原居地發展族群特色的生產或是旅遊服務,均某種程度獲得國內旅遊市場的喜愛。只是,一旦遷移至永久屋社區,這些連結原部落的優勢顯然有弱化的危機,這也是災區中原屬於觀光優勢地區的部落(特別是南橫公路通過的高雄縣或是阿里山公路沿線的部落),對於遷至永久屋後,面對原居地發展受限或限制居住等問題上,有高度劇烈的反彈或質疑等問題。因此思索災區需面對遷徙的原住民部落,如何在變動間先維繫住文化臍帶,成為其產業重建必須評估考量的重點。

原住民的文化臍帶,來自於其族群源起之山林,特別是關於族群繁衍的生存資源維護與發展,並因此演化而出的部落生活空間規劃、狩獵制度、部落生活規範、醫藥占卜、農耕模式、神聖空間禁忌等,這些可以說是台灣保留最為長久與原始,與土地上各項因素(地質地理、氣候、疾病、土壤、中高海拔環境、海洋、動植物生態)所建立的豐厚對話累積,這並非僅移民三百多年的漢民族農耕文化能清楚掌握與描述的台灣環境實體所認知相比。特別是莫拉克百年風災對全台灣強烈打擊下,更強化出國人對於國土保安的需求,也代表漢移民文化與資本商品邏輯豢養下的現代台灣社會,所設計的山林保安制度與落實的誠意,展現無能的結果。在此時刻,重新檢視具備與台灣土地數千年對話資產的原住民文化,探索並轉譯為具微觀管理之國土保安制度,實為具時代價值之投資。

將國土保安、山林監測與原鄉發展三者進行論述與實務操作[10],不僅可帶出原住民與土地對話的文化資產,更能維繫因遷徙離開原部落之原住民族群文化臍帶之機會。

三、     舊部落的基地經營

莫拉克風災後,雖然許多原住民部落受到大小不一的侵襲,但值得探討的是,各部落之原遷移來源之舊部落或老部落,基地或是尚保存於上之遺址,大多均安然無事。筆者所服務的來義村、義林村及大後部落,甚至協助支援的三地門達來部落等,其舊部落仍是與災前一樣無甚受損。

屏東縣的原住民部落,大多均利用每年節慶(如收穫祭、五年祭等)前後,辦理尋根活動回到舊部落,除了探視回憶過往部落生活外,並趁此機會整理舊部落環境以及傳承部落文化給下一代。

因此利用舊部落作為山林產業再造經營基地,具備高度文化傳承的誘因與可辨識的文化臍帶基點核心。

四、     山林守護的原住民自治經營起點

屏東縣長期從事原住民族運動的台邦.撒沙勒助理教授,結合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裴家騏教授,近十年來透過對於魯凱族狩獵文化的研究(裴家騏、羅方明,1996;羅方明、裴家騏,1997;裴家騏,20012003,以及後續引進傳統領域地圖的調查與繪製工作(台邦.撒沙勒、裴家騏,2010)。於2010年在霧台鄉公所的支持下,成立山林巡守隊,進行深入的原住民山林智慧調查以及山林保育公約的制定。此外,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的陳美惠副教授,亦於霧台阿禮部落長期推動生態旅遊與雙鬼湖保護區的生態監測。

因此筆者服務的來義村,在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產業再造計畫輔導下,於2010年獲得文建會災後重建社區營造員甄選通過,以舊部落經營、山林守護結合生態旅遊為該部落之產業再造計畫。並於2010年下旬邀請包括台邦.撒沙勒、裴家騏、陳美惠等專業學者,協助規劃培訓課程。而來義鄉公所亦向原民會申請彩券盈餘分配款準備於2011年聘用16位山林巡守員,針對舊部落及傳統領域進行巡守與調查。

而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亦商請陳美惠老師協助培訓生態旅遊經驗,使舊來義成為生態旅遊的經營基地。此外,並商請清華學院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師生,協助準備於2011年以辦理多次生態旅遊試營運計畫,協助來義部落參與人員規劃服務流程以及評估計算營運成本。

由於林務局原本推動的社區林業計畫中,期待原住民部落可以協助巡守原住民保留地或鄰近之林班地,但由於未能編列人事聘用費,因此成案率低。緣此,來義生活重建服務中心透過聯繫經濟部水利署長,提案希望運用水源保育費(由自來水費中提撥2%)作為聘用山林巡守員的長期人事與巡守站設立的維管費用,目前正洽談之中。

上述的山林產業再造計畫,最大目的不僅是使災區原住民部落因遷徙而能透過產業模式(山林巡守以及生態旅遊)維繫其文化臍帶外,亦將觀察原住民部落是否能透過其先祖山林智慧,逐一開展山林經營的新策略,使達到更具永續經營的國土保安目標,並讓國人認同並接受將山林資源交還熟悉其環境的原住民,建立其自治事務的入場實務基礎。

肆、    徵引文獻

一、台邦.撒沙勒、裴家騏,2010,生態保育、在地發展與遷村:山林守護在西魯凱的實踐經驗。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

二、周克任,2010,社區避災:極端氣候汛期下的遷徙機制。第六屆屏東學研討會論文。

三、裴家騏、羅方明,1996,霧台鄉魯凱族狩獵習性及獵場標定。未刊本。

四、裴家騏,2001,善用傳統知識共管資源。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205-201頁。太魯閣國家公園。

五、裴家騏,2003,再造山林守護神—雙鬼湖野生動物保護芻議。臺灣林業30(1):26-33。

六、謝志誠、張紉、蔡培慧、王俊凱,2008,臺灣災後遷村政策之演變與問題。住宅學報,頁81-97。

七、台邦.撒沙勒,陳傑明,2009,好茶遷村計畫:一個社會人類學的初步考察。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二期、頁115-135。2009年/夏季號。



[1] 依據莫拉克重建特別條例,由內政部負責辦理的災後生活重建服務計畫,於災區每一鄉鎮原則各設一處生活重建服務中心,並甄選民間社團或由地方縣市政府執行辦理,計畫時間共為三年。主要業務為福利輸送、產業重建、心靈陪伴、生活照顧等。

[2] 200910月至12月由屏東縣政府社會處運用縣府於莫拉克颱風災後勸募的救災善款辦理,共甄選縣內災區共30個社區重建點。

[3] 包括行動不便、慢性病患、獨居老人、智能障礙等,為了配合社區避災實際需求,則加入了待產期孕婦。

[4] 委託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王亮懿助理教授等義務設計。

[5] 考慮因部落對外聯絡道路中斷,導致定期就醫需求受阻之風險。

[6] 孕婦及行動不便者,不宜由行進中容易顛簸震動的軍用卡車進行撤離協助,因此需特別規劃房車或休旅車等。

[7] 20106月由屏東縣政府公佈了屏東縣疏散撤離計畫中,由衛生局及社會處規劃指定區域包括安養院、醫院等適宜收容行動不便、智能障礙、植物人或重大慢性病患等處所。

[8] 周克任,2010,社區避災:極端氣候汛期下的遷徙機制。第六屆屏東學研討會論文。

[9] 參考莫拉克獨立新聞網。http://www.88news.org/

[10] 台邦.撒沙勒、裴家騏,2010,生態保育、在地發展與遷村:山林守護在西魯凱的實踐經驗。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災後重建、社區發展、組織培力、生態與環境教育、國際連結

近二十年,台灣環境問題層出不窮

這不是台灣獨特的問題,這是全球共通的處境

 

10/11晚,四位國際NGO友人,來到清大與師生對談;

邀請關心生態環境議題與社區重建的台灣青年來參加對談,讓自己的思考與關懷,向全球視野延伸。

 

座談時間:10/11(週一)7點至10點半

地點:實齋講堂

 

 對談內容

1.      專題演講:雨林保育與農村運動 

2.      小組討論

1   生態與環境教育

2   災後重建與社區發展

3    NGO如何從事培力工作

3.      團體討論

 

主辦單位:頭前溪社

協辦單位:青草湖社區大學、清華學院

聯絡人:劉冠呈;0929008245darksdream2005@gmail.com

國際NGO友人簡介

Syfrizaldi Aal,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支助之印尼「環境服務計劃」推動者,進行蘇門答臘地區河川全流域社區整合型治理計劃

Panut Hadisiswoyo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OIC, 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的創辦人與現任主任

Okta Setiawan印尼白水基金會亞齊分會主任,是2004年底印尼亞齊省大海嘯後第一批進入災區救援之外省NGO工作者

Kieran Ryan貝里斯聖心學院資訊科學系主任,貝里斯境內為廣大的熱帶雨林、溼地與美麗之珊瑚礁海岸,環境生態保護與巡守、馬雅原住民文化保存、永續發展為貝里斯之重要發展課題

「當代的環境挑戰」國際對談.jpg

nthuf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